[舆情播报站] 安倍经济学是利箭还是毒药

[复制链接]
正义事业 发表于 2013-6-2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位同学,关注了这么久,何不注册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学籍

x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2013年5月16日本内阁府发布了2013年1季度GDP的速报值,表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推出的一系列新刺激政策不仅给金融市场注入活力,也开始让企业和消费者振作起来。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统计发现,从安倍履新的2012年12月26日到2013年2月15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日元对美元贬值幅度就超过8.4%。结合国际环境,一些国家由此担忧日本此举可能引发全球货币竞相贬值并助推新一轮贸易战。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要的是创造通膨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日本物价要上涨,所以对於一些本来就要购买的商品,就会尽快地去购买,因而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安倍经济学有三个主轴,安倍晋三首先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其次,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在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GDP200%,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样大规模的政府举债支出,当然也是高风险。最后是日元贬值政策,自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至2012年12月,日元相对美元升值23.62%,对照韩国在同样一段期间内,仅小幅升值0.22%。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其中以2%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已引发韩国、中国等的不满。韩日企业在海外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局面,而虽然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始与日本企业竞争,但出口产品重叠的领域仍不多。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去年韩国和日本五十大出口产品当中26个重叠。该协会进一步预测:如果日元对韩元贬值10%,韩国出口额会减少4.1%。受最大影响的无疑是汽车行业,据韩国汽车产业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报告,在日元对韩元贬值10%的条件下,韩国汽车出口额将会缩减12%。然而,无论是G7还是G20都默许了日元的暴跌,因为它们大多不会受到日元贬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除了加拿大,G7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上的量化宽松。


2008全球金融海啸过后,欧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争相反复推出的量化宽松,更创造出巨额的国际资金。国际资金最有兴趣的投资地区是报酬率远比欧美来得高的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身为全球主要货币之一的日元,自然相对于美元欧元,吸引了更高的兴趣。

本质上来说,日元自2008至今的升值,其实相当大的成分是整个国际金融大环境所造成,而非反映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是,日元的升值却造成
  日本出口及顺差大幅衰退的情况。甚至在2012年的1至11月间,贸易赤字达6万亿日元(约730亿美元),是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安倍决定借着量化宽松政策,引导日元贬值,实也不令人讶异。在这样的情势下,安倍决定引导日元贬值,实也不令人讶异。然而汇率的升贬是零和游戏。贬了日元,帮助了日本企业的出口,但亚洲其他邻近国家,也因此皆感到极大威胁。如果安倍的政策的确引发了通膨,但是消费者反倒是因为担心通膨侵蚀了财富,因此更加节衣缩食,安倍经济学就无法奏效了。

首先,为创造通胀,安倍政府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学习欧美的量化宽松,甚至不惜公然介入央行决策,并已宣布将撤换现任作风传统保守的央行总裁。
其次,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在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GDP百分之两百,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样大规模的政府举债支出,当然是高风险。更何况,政府支出效益,除了支出本身带动需求有助于经济增长外,当然还是要看是否会因公共建设的加强而带动民间投资;所以如果效益不大,但政府成本很高,就也是另一项具高风险的策略。
最后,自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至2012年12月日元的高点 (2012年12月5日的1美元兑82日元),日元相对于美元升值23.62%,相对于欧元更是升值了48.91%。尤其对照韩国在同样一段期间内,仅小幅升值(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5日,韩元相对于美元仅升值0.22%),日元过去几年的升值幅度,就更加显眼。


首先是要迫使日本央行力争达到2%的通胀率目标,并扩大“量化宽松”,这是创造更多流动性或多印钞票的另一种说法。

二是试图通过新的公共开支计划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
第三个是一个模糊的结构性改革承诺。


日本内阁2013年5月16日公布的GDP数据:2013年年一季度日本GDP年化增长3.5%,高于彭博预期的2.7%,为201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一季度环比增长0.9%,高于彭博预期的0.7%。
具体分析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内外需分别为日本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贡献了0.5和.04个百分点。内需方面,受日元贬值和股市大幅上涨刺激,消费者心理大幅改善,个人消费环比增长0.9%;住宅投资增长1.9%。。外需方面,受日元贬值和美国汽车市场好转等因素影响,日本第一季度出口增长3.8%,进口则增长1%。不过从投资方面看,第一季度日本企业设备投资依然谨慎,环比减少0.7%;公共投资则增长0.8%
另据日本内阁2013年5月15日公布的4月份消费动向调查表明,综合反映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态度指数环比上升1.4%、达到44.5,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当前,在股价持续上涨、企业利润创佳绩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就业和薪酬改善的期待明显增加。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徐一睿
他对“安倍经济学”作出如下评论:
在当今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界,“Abenomics”这新名词备受关注。“Abenomics”是由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安倍(Abe)和经济学(Economics)组成的一个造语。
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是安倍经济学的三个主轴,这三大主轴又被称之为安倍政权的三只利箭。而这三大主轴又分别由自民党的三位大佬分管。
三大政策中货币政策作为主攻方向由安倍晋三首相亲自出马,而财政政策交由安倍常年的政治盟友,曾经在安倍之后出任过首相,现任副总理兼任财务大臣的麻生太郎主管,产业政策则交由曾经在2006年自民党总裁大选中担任过安倍竞选事务局长的甘利明。甘利明作为经济财政政策担当相成立了日本经济再生本部,并设置了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产业竞争力会议这两大咨询会议。
安倍经济学的具体政策指向可以总结为:1,将通胀目标设置为2%;2,促使日元贬值;3,政策利率降为负值;4,无限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5,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国土强韧化);6,日本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建设性国债;7,修改日本银行法加大政府对央行的发言权等。
在这里笔者将分数次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安倍经济学到底是三只利箭还是三杯毒药?第一回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小泉政权期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

何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禁”,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该政策通常是往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最先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是日本。在2001年日本央行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他们采用了一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在零利率基础上实行的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当时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哪个国家尝试过这种政策。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

量化宽松政策在刺激经济走出通缩方面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低利率有利于企业将成本维持在低位,也有利于促进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充足的资金还可以使背负着大量不良贷款的日本银行业无需担忧流动性问题,可以在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上采取较为主动的行动,推动金融业乃至其他产业的结构重组。


对小泉政权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估
正如此前所述,其实日本提出量化宽松政策从而实现通胀目标的做法并非这次安倍政权之首创。事实上从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日本已经尝试过在压缩财政支出的同时,通过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
那么对小泉政权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估则显得尤为重要。小泉纯一郎政权的上台,可以说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契机。如果说90年代日本所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立足于提高总需求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小泉政权上台以后,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向促进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能力,提高社会总供给的方向转移。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的政策手段也开始从财政政策向货币政策转移。在小泉政权长达6年的执政期间,金融的自由化和劳动的流动化改革成为了小泉体制改革的中心。
如何来评价小泉的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小泉执政的6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一直保持着正增长。这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少有的长期增长期。而且在这6年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良好。日本的一些主力企业的业绩纷纷得到大幅度改善。
如果仅仅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小泉的体制改革似乎收获颇丰。但与此同时曾经让日本引以为豪的社会体系却面临崩溃。
众所周知,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是经济的三大主体。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而企业部门则通过工资的形式向家庭部门购买劳动力来进行生产。企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商品最终又由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予以消化。政府部门是一个非生产性部门,政府部门通过向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征税后,又向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如果这三大主体间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正如高度经济增长期的日本一样,经济与社会生活将得到不断地改善。但如果这三大主体间的循环链条一旦破裂,经济与社会生活则将步入停滞甚至倒退。
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法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7年日本企业的经常利润(全产业)基本保持正增长,企业利润得到明显改善。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汽车龙头企业丰田汽车2007年3月公布的2006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中显示,2006年丰田汽车的销售额高达23万亿9480亿日元同比上涨13.8%,其中营业利润则高达2兆2386亿日元同比上涨19.2%。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维,处在经济增长期,而且企业盈利能力又在不断上升,那么家庭收入也应该随之增长。战后日本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盈利一般都是优先用于确保就业和增加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上。企业盈利的增加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增长,两者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但自从2001年以后,在小泉领导的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增长、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却没有推动家庭收入的增加。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显示,泡沫经济崩溃以后,1990年代初期日本的家庭和员工平均收入依然保持着上涨趋势。
但是到90年代末,家庭和员工平均收入的增长拐点出现,收入水平开始逐渐回落。2002年以后虽然经济呈现正增长,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所提高,但并没有止住家庭收入和员工收入的回落趋势。
此间,在推动劳动力的流动化的口号中,日本政府对劳动派遣法动了大手术。也就是说,允许日本的企业将劳动力外包。原本在日本的劳动法保护下,企业要解除与雇员的工作合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小泉的劳动力流动化改革过程中,日本政府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解雇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劳动力市场又发生了些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日本总务省做的《劳动力调查》的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8年,日本的正式员工的数量从3794万人减少到了3399万人。正式员工数量共减少了395万人。而与此同时非正式员工(也就是说临时工,合同工)的数量却从1998年的1173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1760万人,总数上升了274.2万人。
与此同时,年收入低于200万日元的人数(连续工作1年)从1998年的793.3万人上升到了2008年的1067.5万人,总数上升了274.2万人。如果将连续工作未满1年的也计算进去,年收入未满200万的人口则从1998年的1339.3万人增长到了2008年的1778.6万人,总共增加了439.3万人。也就是说到2008年,日本的劳动人口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年收入要低于200万。
如上所述,日本在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虽然经济出现暂时性的复苏,但是国家的经济增长,企业的业绩恢复并没有反馈到老百姓身上,日本非但没有能够成功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经济实力却开始下滑。
1990年代初期曾一度位居国民富裕度世界老二的日本(仅次于欧洲小国卢森堡),2008年一度倒退至最低谷的第23名。曾经的世界老二,亚洲老大,也已经在2007年被新加坡取而代之。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在未来5年内日本的人均GDP(购买力平价计算法)将被韩国超越。

清华大学教授 李稻葵以邻为壑的安倍经济学
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所言,日本尝试推行货币与财政刺激政策(即外界所称的“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为了结束本国的长期通缩。但迄今为止,世界还没有看到日本显露出什么通胀的迹象。世界只看到日元在大幅贬值。这种贬值既对其他国家不公平,同时也是不可持续的。
去年12月以来,日元相对美元累计贬值约25%,相对人民币和韩元则贬值得更多。其结果是,日本的出口已经加速;上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5%,其中将近一半是由出口增长贡献的。出口加速增长提振了日本大企业的预期盈利,日本的股指也相应上涨了50%。但核心消费价格仍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推高通胀预期,相反,它只是催生了对日元将进一步贬值的预期。

FT社评:“安倍效应”只是一时之喜
这种爆发式增长——按年率计为3.5%——就其本身以及其对近期前景的寓意来说都是受欢迎的。新增需求中私人消费占了一半以上,其余部分是由净出口和公共开支带动的。这表明“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正在产生效果。安倍的宽松财政政策及其为启动激进货币政策造势的行动,在新任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公布相关政策之前就已奏效。
然而,单凭双管齐发的火箭筒——财政与货币扩张——解决不了日本的问题。让本币贬值可以从其他国家偷来一些需求,但是世界其他地区必然不会允许这种转移超出一定程度。目前,七国集团(G7)以及日本的亚洲邻国对此已是抱怨有加,即便这些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安倍的政策组合拳也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日本的增长困境从根本上说是结构性问题,其源头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投资的错配。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和规模萎缩是经济增长的巨大阻碍。而日本的财富也是如此:日本制造商将业务外包至东亚低成本国家的做法将会、也应该继续下去,尽管汇率水平变得有利。
当前要做的是适应现状,做出调整。日本国内适合企业投资的生产领域不多,过剩的企业储蓄不妨投资于海外,或者新生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向妇女和年轻人倾斜。短期刺激或许会减少这些必要的结构性调整的痛苦,但是却无法替代这些调整本身。

安倍经济学 到了荣枯点
日本股市上周四放量暴跌7.32%,创13年以来的最大跌幅。日本内阁高官急忙出面喊话,称股市暴跌是源于中国经济数据下滑等因素。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关系密切,中国经济一直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之一,中国经济调整必然会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但如果将此次日本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中国,则有失偏颇。我们要看到日本股市大幅下挫后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正常波动。自去年年底安倍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半年时间里,日本股市累计升幅超过50%,尤其暴跌前几日,日本股市上涨幅度空前,一度超过五年半以来的高点。投资者获利回吐,是非常正常的市场行为。
其次是“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安倍超宽松货币政策促使日元贬值,国债收益率减小,这对机构和普通民众意味着腰包缩水。尤其是4月份日本央行开始的最大规模的债券购买计划,让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跳水,突破100关口,促使投资者改变投资方向,减小所持国债规模。今年日本大型银行净卖出以长期与中期为主的国债约2.7万亿日元,而3月则是净买入7800亿日元,日本国债收益率存在上涨的动能。
美国因素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上周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有关退出量化宽松的含糊表态,加上之后发布的会议纪要,引发了市场对美国即将实施退出政策的猜测。如果美国开始退出,美国债收益率将会升高,投资者必然会转投经济向好、收益率更高且安全性更高的美国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日本金融市场上周四点出现债市领跌,国债收益率快速蹿升,随后股市暴跌的重要原因。
从更深层次看,当前日本经济隐忧颇多,不足以支撑当前股市,日本股市大幅下跌在所难免。
一是“安倍经济学”没能大幅提升日本经济的增长动能。日本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呈现个人消费和出口上升、投资下降“两升一降”的不正常现象。企业在消费和出口增长的情况下并未增加投资,反映出企业对当前金融刺激政策的持续性缺乏信心。日本消费虽然有所增长,但动力不是来源于普通民众,而是来自股市投资获益者。《每日新闻》调查显示,80%的普通民众没有体会到经济复苏,更多感受到的是日元贬值而带来的物价上涨。日本的出口形势也并非那么乐观。4月份出口额以日元计价增加了3.8%,但是由于日元贬值,实际出口数量却降低了5.3%。显然“安倍经济学”没有达到扩投资、促销费、增出口、提信心的目标。
二是债务风险增大。日本国债总额接近GDP的240%,财政入不敷出。在当前超宽松货币的政策作用下,日元快速贬值,通胀水平不断增加,将促使资本外流,大幅增加日政府偿本付息的压力。如果此趋势形成惯性,日本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希腊。客观地说,从一些机构大幅抛售日本国债、日本海外投资增加的现象看,日本已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其三,周边国家开始出手应对。“安倍经济学”推动日元大幅贬值使韩国、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倍感压力,既削弱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竞争力,也会使其面临热钱涌入的窘境。5月9日,韩国央行率先出手,将基准利率调降25个基点至2.5%。邻国的反应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安倍经济学”的效力。
世人皆知,日本经济的根本症结在于老龄少子化。“安倍经济学”的实质无异于“给老人打大剂量吗啡”,是在饮鸩止渴。此次日本股市暴跌是否是表明,日本这个“老人”已经承受不住?“安倍经济学”能否继续?日本经济是否会因此加速衰落?这也许是我们下一阶段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联线中国微信ID:nline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湘ICP备1501147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